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第476章 喀秋莎和娜塔莎(1/2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
本站域名已更新,请记住:www.wcxsw.la

    通常说到喀秋莎,都是特指苏联于二战中生产的BM—13多管火箭炮。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被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,是苏军领先世界的制胜法宝之一。

    如果说炮兵是战争之神,那喀秋莎火箭炮,简直堪称炮兵之神。

    喀秋莎将火箭炮平台安装在汽车上,一共拥有8条发射滑轨,一次齐射仅需7~10秒,最大可发射16枚火箭弹,弹药口径为威力惊人的132毫米,甚至超过作为师炮兵主力的122毫米加农炮。

    喀秋莎通常编成独立营作战,每个标准营包含12门火箭炮,作战时以集群火力覆盖对方大兵团,打完就撤,车载时速高达90公里,常常在敌军反应过来之前,就完成任务撤出战场。

    试想一下,当德国鬼子或者日本鬼子,发起大规模进攻时,对面突然万炮齐发,一个喀秋莎营,仅仅用7秒时间,就发射出192枚大威力炮弹,像铺地毯一样,将鬼子兵力团团覆盖,鬼子那还不得鸡飞狗跳,陈尸遍地。

    历史上,喀秋莎屡屡出现在危急时刻,以强大火力力挽狂澜,深受苏军官兵喜爱。

    但BM—13是苏军机密,高层非常重视,寻常战士根本不知道这种武器叫什么名字。

    有细心的战士,在BM—13车身上发现了一个大写的“K”字母,便亲昵的称呼其“喀秋莎”,不知道的,还真以为是个姑娘名。

    其实字母“K”,不过是喀秋莎的生产厂家,共产国际兵工厂的俄文首写字母罢了。

    当然,喀秋莎虽然强大,但也不是没有缺点,比如射击精度较差,单独发射一两枚很难命中目标,只能以集群形势作战效果较好。

    其次,它的弹药补给也是个大麻烦,齐射虽然爽,但重新装填一次差不多需要五到十分钟,这还是在测试环境下,如果在战场上,随便出点变数,都可能变得更慢。

    最后,因为使用的卡车底盘,喀秋莎基本没有近战自保能力,一旦遇上敌军突袭,就是凄惨下场。

    历史上,苏军组建的第一个喀秋莎炮兵连,就是在莫斯科会战前夕,突然遭遇德军先头部队,而全军覆没的。

    当然,现在是1939年,喀秋莎的早期命运也并不顺利,虽然已经进入实用测试阶段,但并没有受到高层的额外赏识。

    一直到1941年6月17日,共产国际兵工厂才有机会向苏军高层演示自己的强大成果,并最终获得大量订单,但这个时候,距离德军入侵仅仅只剩五天。

    不过,今晚既然让周逸龙撞上,就万万没有理由搞得那么晚了。

    周逸龙干脆连觉都懒的睡,将几个内务部探员从床上拖起来,就开着小轿车直奔共

    产国际兵工厂而去。

    兵工厂的同志们正在进行夜间最后一次测试,没想到竟惊动了大佬,还是在装备研发上,极具发言权的副委员同志,顿时大感意外。

    周逸龙老规矩办事,上来先补完BM—13的设计图,然后是几个衍生型号,包括BM—8和BM—30等等。

    最后,是作为重中之重的中国改进型——63式107毫米火箭炮。

    中国产63式107毫米火箭炮,使用轮式炮架,可挂载汽车牵引,拥有12个发射管,一次齐射火力相当于一个榴弹炮营。

    乍一看,中国产63式火箭炮,设计指标甚至比原版喀秋莎还要低。

    喀秋莎是16发齐射,中国63式是12发;喀秋莎是132毫米口径弹,中国63式是107毫米;喀秋莎直接装上汽车,中国63式还用的炮架,需要额外安排汽车牵引。

    如此改造,岂不是一种倒退?

    其实不然,中国63式火箭炮最大的优势,就是在于轻便灵巧。

    之所以特意搞出107毫米火箭弹,就是考虑到人力背负的情况。

    没错,中国生产的这一款火箭炮,是完全可以分解到步兵携带的,不光是步兵,吉普车也可以上,装甲车也可以带,甚至找只骡子,也可以扛着走。

    而且它不止携带便利,就连发射使用,也是人性化到极点。

    在紧急情况下,你甚至不需要火炮,只要将107毫米火箭弹依次摆开在地上,直接砸开后盖,用火点燃发射就行。

    至于瞄准,它的弹壳上就预画有一条跟飞行方向一致的白线,专门用来提供简易瞄准。

    这是个什么概念?

    这意味着对于敌军来说,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,哪怕你在山区或者密林中作战,苏军步兵都可以马拉人抗的,将这种火箭弹弄上来,趁你不注意,就狠狠给你一家伙。

    在后世,正是因为它的强大实用性,63式火箭炮跟AK—47和RPG一起,并称为游击战的三大法宝。

    今天,周逸龙特意将它搞出来,就是跟喀秋莎进行互补搭配的,喀秋莎负责正面大规模交火,而63式则可以支援步兵,以及进行各式特种作战。

    即便是共产国际的同志们,拿到63式设计图后,也是大为惊叹,有一位工程师甚至当场赞叹道:

    “将一件简单的武器,设计复杂很容易;但像63式这样,将复杂的武器搞简单,却非常困难。”

    最后,周逸龙一本正经的提前为武器命名,他首先指着BM—13说道:

    “以后火箭炮需要严格对外保密,在外只能称呼绰号,BM—13就叫做喀秋莎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