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第二百四十二章 围歼23师团(十一)(1/2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
本站域名已更新,请记住:www.wcxsw.la

    因为占据着一个巨大的沙坡,苏军步兵只需要趴在沙坡顶部边缘地带,将身子贴在沙坡上,就几乎形成了一道天然战壕,实在是便利之极。

    至于苏军仅剩的十一辆坦克,在连番酣战下消耗极大,已经被周逸龙调到后方去补给燃料弹药了,不然,坦克要是没了后勤,跟一个高大的标靶也没啥区别。

    维克多临走前,再一次感叹到,首长选择的这块地形真是太有利了,要是在平原上跟优势日军硬顶,天知道能不能守住阵地。

    现在,步兵只需要隐蔽好自己,一边耐心等待日军进入射程,一边安心看着己方炮兵表演就是了。

    “咚咚咚……”苏军76毫米野战加农炮率先开火,将一发发威力实足的榴弹,投掷在日军最密集的攻击浪潮中。

    猛烈的爆炸掀起了一阵鲜红的血雨,精锐的日军26联队却丝毫不为所动,他们气势汹汹的继续向前冲去。

    “砰砰砰……”苏军布置在沙丘上的45毫米战防炮开始发威,将一颗颗炙热无比的高爆弹发射向日军。

    四处飞溅的弹片,将落点附近的日军打得剧烈摇摆着翻滚落地,可其他的日本帝国精锐们,依旧疯狂的咬牙闷头向前冲着。

    “哒哒哒……”随着日军的不断逼进,被推上沙坡边缘的苏军37毫米防空炮也开始了密集的扫射。

    这种武器不但伤害比机枪大上不少,就连射速也丝毫不为逊色,它们一发飙,就算精锐如日军26联队,也基本不可能硬抗的下来。

    但大内显然也不是毫无准备,虽然苏军76毫米野战炮阵地太远打不着,45毫米战防炮又过于坚固很难啃动,唯独这37毫米防空炮,才是日军孱弱的轻装炮兵可以对付下的。

    苏军防空炮暴露火力后,很快就遭到了日军的报复打击,26联队的九二式步兵炮和四一式山炮,全都一股脑儿的将炮弹丢向了苏军防空炮阵地。

    在日军猛烈的反击火力下,苏军防空炮不得不频繁的转移发射阵地,不但基本丧失了对日军步兵的压制优势,还在激烈的交火中,先后损失了两门防空炮。

    就在苏军76毫米野战加农炮也对日军炮兵展开压制射击时,大内参谋长却突然指挥日军炮兵,一口气发射了大量烟雾弹。

    在发起进攻前,大内就仔细权衡过,苏军摩托化步兵装备了大量冲锋枪,而日军26联队虽然训练有素,主要武器却是单发步枪,如果按照常规战术冲击苏军阵地,必将招致大量伤亡。

    相反,日军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人数,另一方面在于优秀的刺杀技术。

    鬼子肉搏战能力本身就普遍优于苏军士兵

    ,更不用说26联队是日军中的王牌代表,有他们这些优秀的皇军武士在,大内完全有理由相信,哪怕只有300名日军冲入苏军阵地,也照样能将700名苏军士兵收拾的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所以,只要能想办法将战斗发展到白刃战的地步,大内是百分之两百的有信心,一定能将对面的苏军残兵迅速击垮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就在日军的烟雾弹大规模升起时,周逸龙清楚,最严峻的考验时刻到了。

    对此,他并非没有准备,在他的大声号令下,所有苏军步兵都自觉向前冲出五十米,趴在了绿油油的草地上,只有部分同志们仍旧操作着武器,留在了后方的沙坡顶上。

    接下来,就是生死与意志的考验了,所有趴在地面上的苏军步兵都被命令,无论发生何种情况,都不许站立起身,哪怕被日军的刺刀捅死,也要牢牢的趴在地面上。

    因为大雾中能见度太低,敌我无法有效识别,就算相隔不远,看到的也往往是模糊人影。

    一旦日军冲入阵地,所有苏军士兵都会趴在地上向日军射击,这个时候,谁还站着四处移动,就铁定会被大家判别为日军,而遭到集火打击。

    所以,这是一条铁律,任何人都不能违背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日军发射了多少烟雾弹,白色的烟雾还在持续向四周扩散着,它们不断升腾起各种奇形怪状的恐怖造型,就像是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恶鬼猛兽一般。

    傍晚的天空本是赤红一片,此刻也都被浓稠的烟雾给死死遮盖起来,除了偶尔翻滚的硝烟,苏军官兵们视线所及之处,只能隐约看清眼前的一点青草。

    各种火炮已经停止射击,喧闹的战场突然变得静悄悄的可怕,所有苏军官兵们尽力憋住呼吸,大家都很清楚,日军步兵正隐藏在浓雾中,随时都可能破雾而出。

    卢特考斯基将身子紧紧贴在地面上,一边牢牢抓住手中的冲锋枪,一边努力用双眼在前方的浓雾中,来回搜索巡视着。

    作为摩步24团的一名营长,他亲身经历了惨烈的渡口伏击战。

    当部队拼死拼活的摆脱日军追击,一路退出十几里地后,所有人都躺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息着,唯独卢特考斯基在人群中苦苦寻找着团长莫维奇的身影。

    经过两个小时的反复查找和询问,卢特考斯基终于悲哀的确定了一件事,那就是自己的老同学,莫维奇团长已经光荣牺牲了。

    是的,卢特考斯基和莫维奇从小一起在哈尔科夫长大,那是一座以机械制造为主业的重型工业城市,是苏联著名的坦克生产基地。

    实力雄厚的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(后改

    名183厂)就坐落在这里,而声名赫赫的BT系列坦克,以及后来享誉世界的T—34坦克全部都是这座工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